2023年中国经济双循环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出“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实际上,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2023年,我国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需求不足矛盾凸显,市场主体预期转弱,财政金融风险有所暴露。预计海外经济衰退风险逐渐加大,通胀可能加速回落,美联储可能由加息转为降息。中国经济将从“外循环”更多转向“内循环”。

 

 

2022年1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22年全年进出口情况。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7万亿元,增长10.5%;进口18.1万亿元,增长4.3%。

 

 

分析人士指出,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人民币关口,在2021年高基数基础上保持了稳定增长,展现出强劲韧性,为稳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再上新台阶,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外贸进出口的新突破。

 

 

尽管202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2023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将会迎来艰难的一年。如今中国的世界级港口舟山港、上海港、盐田港都堆满了空空的集装箱货柜。

 

 

尤其是深圳盐田港,报道显示,春节结束后,盐田港空箱堆放量已达2020年3月以来最高,空箱堆放6-7层,将冲破开港29年来最大空箱堆积量。而且这一情况不仅出现在国内,世界各国均是如此,数据显示,美国10大集装箱港口1月份进口量下降了17.9%,这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单月跌幅。

 

 

由于全球需求疲软,外贸走向低迷,而且年后本来就是淡季,出口量不高。业内人士预计,要到5月份外贸才能迎来恢复。

 

 

总之,2023年,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不容乐观,主要来自于以下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全球经济衰退

 

 

2023年,中国出口市场的占有率仍然保持着优势。2020-2022年,中国相比全球主要地区,尤其是与欧盟、日韩地区的出口额相比,都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023年,中国有望继续延续这一优势,但面临的主要压力是外需的收缩。一是受全球高通胀和货币紧缩的影响,2023年大概率是美欧经济衰退兑现之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贸易数据以及世界各国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中可以看出,该指标对中国出口有约3个月的领先性。

 

 

由于欧美经济已步入下行通道,该指标自2022年6月起加速回落,10-11月降至50以下,预示着中国出口下行压力还将加速显现。二是美国国内需求从补库存过渡到去库存,可能会放大中国外需回落的压力。

 

 

随着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的回落,以及欧盟部分经济体可能步入衰退,外需将较2022年有明显减弱,这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恢复常态。自疫情爆发以来的近3年时间里,出口的强劲增长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预计2023年全年,中国出口增速落入负值区间,进口维持小幅正增长。从经合组织领先指标来看,G7国家领先指标目前仍处于下行趋势。中国领先指标自去年3季度开始已有企稳迹象。

 

 

二、出口将明显回落

 

 

2023年中国内需有望继续修复,但外需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凸显,中国“出口-进口”增速差逆转。

 

 

2023年,全球经济恶化会对我国出口带来较大的冲击。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但对一揽子货币基本稳定,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出口的提振作用有限。我国出口对外需敏感而对汇率变化不敏感,由于汇率的J曲线效应,汇率贬值对出口的影响要滞后一年左右。

 

 

在新冠疫情趋于结束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与病毒共存战略,因此对我国医疗物资、居家办公商品需求减少。世界各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一些订单流出我国。虽然中国在出口市场中占比较大,但相比于东盟和印度,我国的出口份额却呈现出下行趋势。

 

 

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

 

 

新冠疫情加剧了逆全球化发展趋势,各国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导致世界经济整体处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之下。全球产业布局将从注重成本转向更加注重安全和效率,产业链供应链趋于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部分产业流出我国。

 

 

随着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对产业链安全诉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关键领域的竞争和大国博弈,加剧了产业外流的趋势。

 

 

预计2023年我国出口额按美元计算出现零增长,而大宗商品价格则仍处于高位,我国进口会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增加,贸易顺差减少,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转为负值。

 

 

2023年,国内需求形势同样不容乐观,主要面临以下压力:

 

 

一、居民消费疲弱

 

 

三年来疫情的冲击,一方面造成居民收入下降;另一方面使得消费者信心大幅下滑,两者都抑制了居民消费意愿,导致大部分居民推迟了耐用品消费。此外,居民不敢花钱,可选消费、服务消费因缺乏消费场景大幅下降。疫情期间实施的疫情防控政策对线下消费场景的限制,也是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居民之所以不敢消费爱存钱了,是因为3年疫情导致人们的就业和收入受到较大冲击。可支配收入不足,人们哪里还有消费底气?由此经济增长也就失去了一个主要动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要设法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就业。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事实证明,社会保障力度越大,人们就越有底气消费。

 

 

二、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俄乌冲突导致全球能源、粮食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企业原材料成本,导致上中游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同时,支撑制造业下游最主要的外部需求也将在2023年趋于弱势,出口增速的下滑将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制造业投资的增长。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将会缓慢爬升,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

 

 

在制造业整体盈利下降的同时,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足,而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因此,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当前面临诸多困难。

 

 

三、房地产市场难以出现显著反弹

 

 

虽然自2022年11月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包括信贷支持、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的“金融16条”以及“三支箭”政策组合来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融资。但是,由于目前开发商和购房者对于未来的预期已经发生改变,本轮政策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当前房企拿地、开工等数据推测,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若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仍不见效,那么,房地产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会进一步增大,将拖累经济发展,影响疫情后中国经济的复苏。

 

 

四、金融风险加大

 

 

经济发展放缓使得各类金融风险不断酝酿,2023年需要加大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以及房企债务违约事件的不断出现,有可能会蔓延为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间收入大幅下滑,土地拍卖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债务压力不断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下存在信用债的违约风险。此外,还存在着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2023年7月19日 08:47
浏览量:0